Signed Beihong, dated 1937, with two artist seals
释 文 岂有蛟龙愁失水,只磨故剑问青天。
1937年9月,徐悲鸿离南京再赴桂林。在汉口遇李仲融,谈画历史画的困难。10月初在桂林埋头创作,支持欧阳予倩搞桂剧改革,常去广西桂剧实验剧场观看演出。邀徐飞白、余本、王少陵等游桂林。在与友人的交谈中,谈到自己遭遇的压力、面临的困境,以及对于美好的怀念,对于未来的忡憬。
《徐悲鸿年谱长编》记录:1937年11月上旬,徐悲鸿由桂林赴重庆,经贵州都匀时停留。为试写都匀纸,书写一联:“岂有蛟龙愁失水,只磨故剑问青天”,一气呵成,势气磅礴,矫若游龙,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。那时虽面对家破国亡的双重压力,仍表现出“蛟龙”不怕“失水”的坚强精神。徐悲鸿的书法,以魏碑为基础,并参伊秉绶、金农。此联所书,结字和章法遵循传统法度,厚重而不失洒脱,奔放而不显肆意,书风与徐悲鸿为人的谦恭和做人的刚直相辅相成。
徐悲鸿在贵阳时,常常到黔灵山等近郊游览,“他随身携带画具,到一个地方即摆开摊子作画,如朋友在场,就一边谈话,一边挥毫,大家都感到十分愉快。他作画题材广泛,在贵阳时常喜画喜鹊、公鸡、鸬鹚、睡猫、奔马、松树、竹子等。”贵阳“都匀纸”与徐悲鸿颇有一段渊源,这种材料颇有韧性,不但“适于重笔的挥洒晕染,而且受墨苍润沉着,能够获得宣纸绘画所不能获得的卓异效果”。为了持续使用这种纸张,后任贵州艺术馆馆长的陈恒安特意请人与都匀手工作坊联系,“为先生特制放大幅面约三尺长的国画皮纸,源源不断地送来供应。”因而贵州都匀以“悲鸿纸”闻名,以媲美四川夹江的“大千纸”。
本幅原藏家周颖南亦驰名海内外,他是新加坡同乐饮食业集团、海洋纺织有限公司、武汉新民众乐园董事长,上海华侨商务总汇有限公司董事,著名企业家,在商界硕果累累。他与内地文艺界名家如程思远、周谷城、赵朴初、叶圣陶、俞平伯、巴金、丁玲、艾青、施蛰存、刘海粟、谢稚柳、程十发、丰子恺等均有密切往来,或为忘年交、或为挚友,有很多更是患难之交。他们之间的很多故事如今已成为文艺界的传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