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gned Qi Huang, dated 1935, with 2 artist seals
释 文 芙蓉花发咏新诗,故国清平忆旧时。今日见君三尺画,此心难舍百梅祠。
上款人 “石倩仁弟”即姚石倩(1879-1962),安徽桐城人,字宜孔,号渴斋、砚田老牛、汉双洗室、五百泉富翁。早年在军旅界供职,曾担任国民党第二十八军秘书、北川县知事。1917年姚石倩在北平拜入齐白石门下,学习书法、篆刻,其后一度中断。1929年通过胡南湖的联系,师生二人恢复交往,继而又从白石老人学习画艺。1939年姚石倩在成都玉龙街172号创设复旦金石书画社,与徐悲鸿、张大千、赵少昂、谢稚柳、董寿平等人研习金石书画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。 弟子有陈子庄、罗通新等。
在齐门弟子中,姚石倩是入师门最早者之一,与齐白石保持了四十年的师生情谊。1917年姚石倩在北平拜入齐白石门下,学习书法、篆刻,其后一度中断。1929年通过胡南湖的联系,师生二人恢复交往,继而又从白石老人学习画艺。
姚石倩在篆刻、绘画上获得齐白石指点颇多,齐白石的一些蜀中书画应酬事宜也多由其打理,姚石倩也即成为齐白石与四川友人联系的中间人。如王瓒绪通过姚石倩向齐白石赠送婢女寿华与钱财,邀请齐白石游览四川,而齐白石也通过姚石倩请王瓒绪为邓平山、齐子如安排工作等。这些事在姚石倩于20世纪50年代向国家捐赠的一批齐白石从1919年至1950年写给他的41封书信中可以了解到,这批书信大多是齐白石通过姚石倩与王缵绪联系,谈为王氏刻印作画之事。
此幅《篆书七言诗》作于1935年,当时齐白石应王缵绪之邀赴四川游览,这次蜀中之行便是由姚石倩联系促成。齐白石此次入蜀一方面是拜访王缵绪及其学生等,另一方面是治印卖画。这个阶段正值齐白石的艺术盛期,作品不仅已形成固有格式,且笔墨更加纯熟精炼,在蜀期间的这些作品代表了其这个阶段的艺术面貌,此幅即为其中之一。
白石老人善写篆书,尤以临写《三公山碑》闻名于世。此幅篆书即由此碑脱胎而出,意在篆隶之间,笔画方中寓圆,行笔速度变慢,沉凝拙厚,增加了厚重感,笔画粗细有致,字的大小与疏密排列则多有不同,而且由于金笺油滑难写,白石则纯以浓墨书写,起笔多藏锋,笔画方直。
诗中所言“百梅祠”是湖南湘潭南边的一处地方,齐白石在那里曾借居七年之久。此地周围20余里,一望都是梅花,齐白石于是把梅公祠取名“百梅书屋”,也就是诗中所谓“百梅祠”。梅公祠风景极好,齐白石在梅公祠内又添盖了一间书房,他把书房名为“借山吟馆”,意思是:“山非我有,不过借来娱目而已。”在附近又有余霞峰、晓霞峰等,于是齐白石将自己的书房名为借山吟馆。一到夏天,祠内“绿荫铺阶,凉生几榻,尤其是秋风夜雨,潇潇簌簌,助人诗思。”齐白石在梅公祠居住了七年,这期间他潜习于书画,在此他完成了著名的《借山吟馆图》。可见齐白石对梅公祠的生活一往情深。